

昨天阅读了「静静教主」的一篇文章《原来我一直做错了》,其中的一段话让我深受启发。
原话是这样的:
和人类相比,动物应该算是活在当下的典范了!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发呆就是发呆。它们为啥能做到呢?就是:在它们的世界里「没有时间」。
因为最近一直被「无法专注」困扰着,参考了很多书籍,查阅了很多文章,提到的方法都是强靠意志力来支撑。
比如:番茄工作法,布置办公区域营造工作的氛围等等。
于我而言,最不喜欢「被迫营业」,更喜欢主动作为。
所以看完这段话,我似乎瞬间揪出了「专注的真谛」:活在当下,忘记时间。
相信你也有过这样的体验吧:
做着某件事情时,不停地看时间,内心就会有紧迫感。特别是听到旁边的人说:啊,已经几点几点了或者还剩十分钟等等。
你就会为了马上结束当前的事,以一种「任务心态」草草收场,结果的结果,完成的质量连自己心理这关都过不了,等于前期的工作都白忙活了。
(PS:其实最近一段时间,我也一直都在尝试通过忘记时间来专注工作,只是没有明确地get而已!)
现在总算明白了,实践一个月后效果明显,现在就把方法分享给你,希望能带来一丢丢的启发。

Part 1「习惯任何一种状态下的工作」
曾经我认为培养「专注力」是需要仪式感的。
也就是说,只有坐在一张被你收拾得很有学习氛围的书桌前,不受任何干扰,卡着每件事情的时间点,才能迅速投入状态完成创作。
可现实却是啪啪打脸,我白天上班,晚上带娃。
能让我静下心来,只专注做一件事的时间少之又少且零零碎碎。
所以,能保持每周更文2篇,视频3个都源于抓住了任何一个可以工作的时间点,即「习惯任何一种状态下搞创作」。
比如:上厕所时看视频,聊天时做图,洗澡时听书等等,真正将这件事培养成一种习惯。
《如何成为一个会学习的人》一书中作者也提及:
他从小就在浴室学习,一边泡在浴缸里一边背诵地名,世界地图。
同时也会选择在卫生间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或者将要学习的课程目录等等。
所以,基于"复业"的原因,我需要何时何地都能进入搞事业的状态,而碎片化时间就是我完成工作必须尝试的。
即:最简单最快速的方法,是把搞事业这件事融入每天养成习惯里。
抓起书就能看,抓起笔就能写,随时随地进入"心流"状态!
当然,也会存在焦虑毛躁的时候,怎么解决呢?

Part 2「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小憩」
最近体验了一下灵感创作的“快感”。前段时间很多写不出来的文章,我带着问题入睡时,总能在第二天醒来得到解决,瞬间“开窍”!
这个“开窍”点,证明了脑科学家们研究:
睡眠可以帮助人巩固记忆,甚至可以把脑海中一些分散的记忆联结起来,完成信息的自动收集和整理。
爱迪生惊人的创造力背后,大部分原因也归于他在遇到棘手难题时往往会先去小睡一会儿,而非废寝忘食地努力攻克;
超现实主义画家萨尔瓦多·达利也会使用打盹挖掘他发散模式下的创造力。
所以,小憩一下可以帮助你在放松的状态下思考要解决的问题,或进行任何需要创造力的工作。
这种“似睡非睡”的发散模式能让你的学习更有深度和创造力。

Part 3「灵光闪现时跟着直觉走」
你是否发现,很多有深度,有想法的文章;
有难度的题,或者新概念的学习等等,都是抓住了那些不经意间的灵感才顿悟出来的。
就拿文章写作的过程来说吧,每一篇发送成功的文章背后,不是硬坐三小时就能写出来的,而是一次一次灵感的叠加堆积的成果。
举个例子:
这篇文章的起因是开篇的那段话,看完就习惯性地在笔记本上写点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比如一句话,一个词,只要是你当下想到的都可以随手记录下来。
然后再看到「学习之道」一书中提及拖延相关的话题时,又随手把看到的、想到的都填充进这主题。
满足有论点、论据、结论的时候,抽一天把它们按照逻辑顺序梳理出来,经过后期的加工创作即可成文。
所以至少要有一个你在无意识思考的时间段。
此外,当灵感来时,不要因为目前做着某件事,而犹豫或者想着一会再去记录。
所谓的灵光稍纵即逝,一定要立刻停下手中的活计,记录下你思考的思考。
这种灵光一闪就像直觉在耳畔低语,对疑难杂症药到病除。
最后我想说:
专注很难,但也很简单,试着把你的感情投入你所做的事情中,像对待孩子一样温柔,有耐心,你自然就会沉浸其中。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ukags.com/264.html